倫敦商學院
London Business School
收到很多私信問"倫敦商學院的MBA到底值不值這個價?"作為在留學行業摸爬滾打7年的老司機,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說。
先看硬指標,LBS的MBA學費今年漲到97,500英鎊(約合87萬人民幣),加上倫敦的生活成本,兩年下來沒個120萬打不住。這個數字確實勸退了不少人,但去年仍有超過2000人搶著申請,錄取率只有18%。這說明什么?市場認可度確實高。
親身接觸過的一位學員讓我印象深刻。32歲的王先生,之前在國內某二線投行工作,去年畢業后進了高盛倫敦總部,年薪直接翻三倍到15萬英鎊。他跟我說,"課堂上跟沙特王子同桌討論案例,這種資源你在別處真碰不著。"
課程設置確實硬核,每周80小時學習是常態。但最值錢的是他們的"實踐學習"模塊,去年有個小組直接幫樂高做市場拓展方案,方案直接被企業采納。這種實戰機會,很多學校根本提供不了。
再說個冷知識,LBS的校友網絡覆蓋160個國家,光是亞太區就有1.2萬活躍校友。去年有個學員想轉行做跨境電商,三天內就約到了6個行業頂尖校友喝咖啡取經。
當然也不是誰都適合。建議存款沒到200萬的朋友謹慎考慮,畢竟畢業后平均要4.7年才能回本。還有那些想混文憑的千萬別來,這里掛科率最高能到15%,可不是鬧著玩的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,值不值關鍵看你要什么。要是圖個鍍金文憑,國內很多EMBA性價比更高;但真要闖蕩國際商界,LBS這塊敲門磚確實好使。
倫敦商學院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調查
一、行業選擇,金融依然穩坐C位
盡管科技行業近幾年風頭正盛,但LBS的MBA畢業生還是更偏愛傳統強項——金融。根據近三年數據,約35%的畢業生扎進了投行、私募和對沖基金。高盛、摩根大通這類頂級投行每年都會在LBS開專場招聘會,甚至流傳著“想進倫敦金融城,先去LBS刷個臉”的說法。
不過變化也在發生。科技和咨詢行業占比逐年提升,目前各占20%左右。亞馬遜、谷歌等大廠尤其喜歡招LBS學生做戰略崗,畢竟學校離硅谷大佬的歐洲總部就幾站地鐵。一位2021屆畢業生透露,“面谷歌的時候,面試官我就直接說‘你們學校出來的人,至少不會搞砸PPT’。”
二、工作地點,倫敦不是唯一選項
雖然LBS坐落在倫敦市中心,但畢業生真正留在英國的比例只有45%左右。很多人沖著“全球化體驗”選擇去其他地區發展,北美占25%,亞洲(尤其是新加坡、香港)占20%,剩下的散布在歐洲大陸和非洲。
有意思的是,回國發展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。過去五年里,選擇加入華為、騰訊等國內企業的校友數量翻了三倍。一位在上海某私募工作的校友說,“以前覺得回國得降薪,現在發現本土公司開價反而比倫敦大方。”
三、薪資真相,別光看平均數
學校公布的畢業年薪中位數是9.5萬英鎊(約合人民幣85萬),但這個數字得拆開看。進頂級投行的能拿到12-15萬英鎊基本工資,加上獎金輕松破20萬;去非盈利組織的可能只有6萬出頭。有個冷知識,LBS畢業生入職三年內的薪資漲幅普遍超過同行,特別是在跳槽到中東或東南亞市場后。
四、校友資源比你想的更實用
LBS有個“潛規則”——校友推薦比海投管用十倍。學校內部的求職系統里,超過60%的崗位直接來自校友發布。去年有個德國學生想轉行做新能源,直接在校友錄里聯系到某光伏企業創始人,兩個月后就去迪拜上班了。這種“一個電話搞定工作”的故事,在校園里都不算新聞。
五、創業不是少數人的游戲
大概15%的畢業生會在五年內嘗試創業,這個比例在歐洲商學院里算高的。倫敦本地的政策優勢明顯——注冊公司只要1英鎊,政府還有專門給MBA創業者的補貼基金。比較火的案例是三個2020屆學生搞的可持續時尚平臺,上線半年就被LVMH集團盯上了。
六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
1. 語言優勢,會中文的畢業生特別吃香,很多歐洲企業專門招他們負責亞洲業務
2. 實習轉正率高,暑期實習拿到return offer的概率超過70%,比美國頂尖商學院還高
3. 非典型職業路徑,有畢業生跑去開葡萄酒莊,還有人加入聯合國氣候項目
說到這兒,可能有人要問,“花百萬學費讀LBS到底值不值?”從校友反饋來看,多數人覺得“貴但值”。畢竟在全球頂尖城市生活兩年積累的人脈和眼界,確實很難用錢衡量。不過也有畢業生開玩笑說,“畢業后最實用的技能,可能是在倫敦地鐵里練就的10秒吃完三明治絕活?!?/p>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