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應義塾大學
Keio University
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MBA項目,總被貼上"亞洲頂尖""精英搖籃"的標簽。但真金白銀花著幾十萬學費,值還是不值?作為去年畢業的學員,說點掏心窩的話。
先看硬指標。慶應的MBA課程分日文班和英文班,英文班每年學費420萬日元(約20萬人民幣),加上東京的生活費,兩年下來要準備60萬人民幣。這個價格比國內清北MBA貴,但比歐美便宜三分之一。課程設置挺有意思,企業參訪能進索尼總部看研發實驗室,小組作業要幫日企做海外市場方案,實戰性確實強。
師資方面,教戰略的山田教授是軟銀前顧問,教財務的佐藤老師參與過東京證券交易所改革。但最值錢的是校友圈,三井物產、野村證券的中層干部扎堆,周末聚餐經常變成行業情報交流會。不過要提醒,日本職場講究論資排輩,別指望MBA畢業就能空降高管,同屆日本同學多數是銀行課長來鍍金的。
就業數據好看但要看細節。官方說畢業半年內就業率98%,其實包含繼承家族企業的學生。外資投行offer集中在歐美背景的留學生,中國學生進咨詢公司或日企海外部的居多。有個武漢老鄉進了資生堂中國分部,年薪35萬,算是中上水平。
適合這三類人,①打算深耕日企的 ②有家族企業需要日本資源的 ③想拿日本工作簽證的。如果沖著"海外名校"名頭回國發展,可能不如港中文MBA吃香。
慶應MBA申請材料避坑秘訣
1. 簡歷別光堆頭銜,重點看"含金量"
見過太多人把簡歷寫成崗位說明書,列一堆職務名稱就完事兒。慶應的審核官更想看到的是,你干成了什么?給公司帶來了多大改變?舉個例子,
× "負責華東區市場推廣"
? "主導新品上市3個月,區域銷售額同比提升37%,客戶復購率增長21%"
量化成果比崗位描述管用十倍。實在沒數據支撐的,可以用"從0到1搭建團隊"、"跨部門協調5個小組推進項目"這類具體描述。
2. 推薦信要找"對的人",別光看title
很多人以為找公司社長或知名人士背書就穩了,其實審核官更看重推薦人是否真的了解你。去年有個案例,申請人找了合作過的客戶課長寫推薦信,對方詳細描述了他在危機處理中的專業表現,反而比大公司高管的模板化推薦信更有說服力。記住三點原則,
至少1封來自直屬上司
推薦人郵箱別用163/QQ等私人郵箱
內容要有具體事例,別都是"工作認真"的空話
3. 職業規劃別畫大餅,要接地氣
"未來想成為跨國企業CEO"這種話盡量少說。慶應特別喜歡有明確落地計劃的申請人。有個成功案例是這么寫的,
"借助慶應供應鏈管理專項課程,完善現有企業的庫存周轉體系,計劃2年內將公司物流成本降低15%,同步拓展東南亞跨境業務試點。"
既有學習目標,又和現有工作銜接,還能體現對學校資源的了解。
4. 小論文要講故事,別寫議論文
很多人把申請論文寫成學術論文,滿篇理論分析。其實審核官更想看到你的個人特質。有個巧妙的方法,用"困難-行動-轉變"的結構講故事。比如,
"去年負責關西地區渠道開拓時,發現傳統代理模式效率低下。通過引入數字化管理系統(具體寫明哪類系統),在減少20%人力成本的同時,把經銷商覆蓋范圍擴大了3倍。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..."
這種寫法既有情節又帶思考,比空談管理理念生動得多。
5. 語言成績別卡線交,小心隱性門檻
雖然官網寫著托福80+/雅思6.0+,但實際錄取者平均分往往高出10-15%。特別是工作經歷不足3年的申請人,語言成績會成為重要加分項。建議,
托福爭取90+(口語23+)
雅思沖6.5(單項不低于6)
日語N1不是必須項,但有證書的可以附上
6. 視頻面試最容易踩的3個坑
今年新增的視頻錄制環節,很多人栽在細節上,
背景雜亂(最佳選擇是白墻+適度打光)
眼神亂飄(攝像頭位置要和眼睛平齊)
語速過快(每分鐘120-140字最合適)
建議提前用手機錄5遍以上,觀察自己的表情管理和肢體語言。
學姐提醒大家,所有材料提交前一定要找兩類人把關,
① 日本留學前輩(檢查文化適配度)
② 非本行業的朋友(確認內容是否通俗易懂)
慶應的材料審核周期通常要6-8周,這段時間切記定期查看申請郵箱,補材料通知往往不會單獨提醒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慶應義塾大學mba,教育投入與課程優勢一覽(慶應義塾大學mba教育特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