嶺南大學
Lingnan University, Hong Kong
收到不少私信都在問同一個問題,"嶺南大學的MBA到底難不難考?"作為去年剛上岸的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說真實情況。
先給大家看組數據,去年嶺南MBA報考人數突破1800人,實際錄取236人,錄取率13%左右。這個比例在廣東地區的MBA項目中屬于中等偏上難度,但有幾個關鍵點要注意,
第一關是材料審核。招生辦王老師透露,他們最看重三點,工作管理經驗(至少3年)、行業匹配度(偏好制造/貿易/金融領域)、職業規劃清晰度。有個做外貿的朋友,業績很好但材料寫得太籠統,第一輪就被刷了。
第二關是面試環節。去年新增了"商業案例分析"環節,隨機抽取題目后只有10分鐘準備時間。我當時的題目是"分析跨境電商對傳統外貿的沖擊",幸虧提前關注過行業報告。建議多看《南方日報》經濟版,近兩年考題都跟大灣區經濟相關。
第三關是英語考核。雖然不要求雅思成績,但全英文小組討論淘汰了不少人。有個考友英語六級580分,因為發言次數不夠被扣分,這個環節要注意平衡發言質量與頻次。
備考建議方面,重點準備三件事,1)整理3-5個職場管理案例 2)關注大灣區經濟熱點 3)組隊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。我當時花了2個月每晚練1小時英語即興演講,效果很明顯。
關于學費要別忘了,今年漲到28.8萬了,但可以申請分期付款。有個師兄分享經驗,用好校友推薦信能提高10%錄取幾率,建議提前聯系往屆學員。
嶺南MBA畢業5年的真實收入
“讀個嶺南MBA,5年后到底能掙多少錢?”說實話,這問題就像問“去廣州開奶茶店能不能賺錢”一樣——答案全看你怎么干。不過,既然大家想聽點真實的,我就結合身邊校友的例子,聊聊那些數據報告里不會寫的細節。
一、行業決定“天花板”,但個人選擇才是關鍵
嶺南MBA的校友里,有人畢業5年后年薪百萬,也有人還在30萬上下徘徊。差距大的原因,首先得看行業。
比如進金融圈的,尤其是投行、私募這塊的,起薪就高。有個師兄2018年畢業進了某頭部券商,現在帶團隊,稅前收入差不多120萬。但他說,“這錢拿得不容易,每天凌晨2點下班是常態,體檢報告比病歷本還厚。”
轉去互聯網大廠的校友也不少。有個做產品總監的姐們兒,年薪80萬左右,但兩年明顯感覺“漲不動了”。她說,“現在廠里更看重年輕人,我們這些30+的反而要跟95后拼加班時長?!?
最有趣的是自己創業的那批人。有個哥們兒開了家跨境電商公司,前三年虧得差點賣房,去年突然踩中風口,現在年凈利潤200多萬。他開玩笑說,“讀MBA時學的財務報表分析,現在全用來算退貨率了?!?
二、別光看數字,算算“時薪”更實在
說到收入,很多人只盯著銀行卡里的數。但真正在廣州生活過的人都知道,有些賬得細算,
珠江新城寫字樓里月入5萬的白領,可能每月通勤費就要2000塊
年薪60萬的總監,周末永遠在開跨國電話會議
那些看似光鮮的“百萬年薪”,扣完五險一金和稅費,到手可能只剩六成
有個在國企當高管的校友說得實在,“我現在年薪50萬,每天準時下班接孩子。比起以前在外企拿80萬但天天失眠的日子,這才叫‘高薪’。”
三、地域差異比想象中更夸張
同樣是嶺南MBA畢業,
留在廣深的校友,平均薪資比去二線城市的高30%
但在佛山、東莞發展的,買房時間普遍比廣深同學早3-5年
有個回老家中山開咨詢公司的,去年剛換了獨棟別墅,“這里談生意靠喝早茶,不像在廣州天天喝咖啡裝逼”
我強調一點想來大灣區發展的朋友,深圳南山的房租夠在佛山祖廟租三套房,東莞松山湖的房價只有廣州天河的一半。這些生活成本賬,可比工資條重要多了。
四、那些“不務正業”的人后來怎樣了
有意思的是,混得風生水起的校友里,不少人根本沒走“正統”職業路線,
有個潮汕女生把家里茶葉生意電商化,現在直播間日均成交20萬
某前快消行業大佬辭職開了家燒臘店,正準備開連鎖
甚至還有轉行當母嬰博主的,“別笑話我,現在接條廣告頂以前一個月工資”
這些人有個共同點,把MBA學的資源整合、品牌營銷這些招數,用在了完全想不到的地方。
說到說一千,道一萬,想起個事。去年校友會,有個開滴滴的師兄也來了。大家起初還挺驚訝,結果人家笑嘻嘻掏出手機,“我在攢錢買第三臺新能源車,現在每月流水4萬多,比坐辦公室自由多了。”你看,這年頭哈,掙多少錢真不是單靠文憑決定的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南安普頓大學MBA內幕大曝光,招生規定曝光!入學容易、發展前景、畢業證書全解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