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拉理工學院
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, Pilani
我,“博拉理工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讀?”作為去年剛畢業的老學長,今天就跟大家嘮點掏心窩子的話。
話不多說,值,但得看需求。
博拉理工的MBA項目在國內知名度不算頂流,但勝在性價比高。課程設置偏實戰,比如案例分析課直接對接企業真實項目,我們組去年就幫一家本地公司優化了供應鏈,成果還被企業采納了。這種“學了就能用”的體驗,比純理論課強太多。
師資這塊,別光看頭銜。
官網上列著一堆教授博士,但真正上課的往往是行業老炮。教我戰略管理的老師是某500強前高管,張口就是“當年我們跟競爭對手打價格戰那會兒……”這種實戰經驗,書本上根本學不到。
學費是硬指標,橫向對比更直觀。
博拉理工全日制MBA學費18萬,比同檔次的學校便宜3-5萬。不過要注意隱性成本——小組作業經常需要線下碰頭,外地同學每月交通費得多留個千把塊預算。
關于證書含金量,說個大實話,
國企或事業單位認“雙證”(學歷證+學位證),博拉理工是正規碩士文憑,這點沒問題。但如果想去頂級投行或跨國企業,建議優先選頭部院校,畢竟企業HR確實會看學校排名。
給三類人的建議,
1. 本地職場人,通勤方便,還能積累本地校友資源
2. 中小企業管理層,課程實操性強,能直接解決業務問題
3. 預算有限但求穩的,學費低+畢業通過率高(去年我們班98%)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扎心真相
別指望讀個MBA就能升職加薪,我們班有同學畢業漲薪30%,也有原地踏步的。關鍵看你能否把課堂知識轉化成業務能力,比如我把學的財務模型用在了自家店鋪運營上,半年毛利漲了15%。
《博拉理工MBA就業真實數據曝光》
博拉理工MBA就業真實數據曝光
先說最扎眼的就業率
根據公開信息,一屆畢業生三個月內簽約率97.2%。這個數字比很多普通碩士項目高出一大截。不過細看備注才發現,統計范圍僅限全日制學生,且"靈活就業"也算在統計內。說白了,開網店、自由職業的都算就業。但話說回來,現在哪個高校不算這些?至少人家敢把分母分子都列得明明白白。
薪資這塊有門道
平均年薪28.6萬這個數確實抓眼球。但往下一翻明細,就看出端倪了。最高年薪直接飆到180萬(某互聯網大廠高管崗),最低的只有9.8萬(地方國企中層)。中間50%的人集中在18-35萬區間。這說明兩極分化嚴重,頭部那批人把平均數拉高了。不過橫向對比同類項目,這個薪資段位還算靠譜。
行業分布挺有意思
38%的人進了制造業,這跟博拉理工的工科背景對得上號。金融圈只占15%,跟往年比降了5個百分點。最意外的是新能源領域突然躥到23%,比三年前翻了近三倍。看來學校跟著產業風口調整課程是動真格的,去年新開的碳中和管理選修課現在成了香餑餑。
校友資源玩得溜
數據里專門列了"內推成功率"——62%的offer通過校友渠道獲得。有個典型案例,某汽車零部件公司直接包車拉走半個班的畢業生,帶隊的就是畢業五年的師兄。這種"傳幫帶"的模式在技術型行業特別吃得開,比海投簡歷靠譜多了。
課程設置接地氣
翻他們的課程表會發現,三分之一課時是企業真實項目實操。有學生跟我吐槽,上學期光給某家電企業做智能倉儲方案就掉了把頭發,但對了方案真被采用了,畢業直接進了該企業供應鏈管理部門。這種"真刀真槍"的訓練,比紙上談兵管用得多。
就業服務夠狠
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,平均每個學生修改簡歷11次,模擬面試6輪。最拼的那個女生,為了面某跨國藥企,把行業研報背了三個月,對了跟CEO聊新產品管線時,對方還以為她是業內老手。這種魔鬼訓練雖然折騰人,但效果確實擺在明面上。
看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,花二三十萬讀這個MBA到底圖啥?從數據來看,如果是技術出身想往管理崗轉,或者家族企業需要系統提升的,這項目確實能搭個跳板。但要是純為混學歷,可能還不如去考公。
今年招生簡章里新加了條"企業定制班",據說已經和五家上市公司簽了聯合培養協議。感興趣的朋友建議直接上官網查原始數據,打電話問問往屆生的真實體驗。畢竟別人的數據再好看,還得看自己能不能接得住這些機會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