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沙經濟學院
Warsaw School of Economics (SGH)
說到歐洲名校MBA,華沙經濟學院的含金量絕對排得上號。但有同學問我,"聽說他們錄取率比清北還低?"這話不假,去年國內申請者超400人,最終只收了28個,通過率不到7%。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說,這個"難"到底難在哪兒。
第一關卡在材料篩選。你以為交個成績單就完事了?他們要求提交的推薦信必須用學校指定模板,還得有兩位推薦人的親筆簽名。去年有個朋友就因為用錯模板,材料直接被扔進待定區。更狠的是個人陳述,要求用波蘭語和英語各寫一份,光翻譯費就花了小三千。
第二關是筆試環節。別以為考個GMAT高分就穩了,他們自己出的專業測試卷才是重頭戲。去年真題里有道案例分析,要求用波蘭近五年的經濟數據做預測模型。有位金融從業五年的老哥考完直搖頭,"這題得天天盯著波蘭統計局官網才能答出來吧?"
最要命的是面試環節。三個考官輪番轟炸,有個女教授專挑冷門問題問。上個月剛錄取的小王分享經歷,"她突然問我怎么看待波蘭電商稅改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影響,我當時后背都濕透了。"建議準備面試時,至少要把波蘭近三年的經濟政策都過一遍。
不過說句實在話,難歸難,他們的畢業生確實吃香。去年畢業的12個中國學生,有8個進了世界500強駐華分部,起薪最低的也有35萬。要是真鐵了心想考,建議提前半年準備材料,找個靠譜的波蘭語翻譯,重點研究東歐市場動態。
華沙MBA畢業生真實薪資曝光
一、行業不同,工資差挺大
我明告訴你,華沙MBA畢業生的薪資,和選的行業直接掛鉤。比如進金融、咨詢這類“高薪大戶”的,起步月薪基本在2.5萬到4萬茲羅提(約合人民幣4.5萬到7.2萬)。如果是制造業、快消這類傳統行業,普遍在1.8萬到3萬茲羅提(約人民幣3.2萬到5.4萬)。有個搞IT的校友更猛,畢業后跳槽去德國,直接拿6萬茲羅提(人民幣11萬左右)。不過話說回來,高薪背后基本都是加班多、壓力大,想躺平拿錢?不存在的。
二、工作經驗比學歷更“值錢”
華沙的MBA班里,工作5年以下的和10年以上的,畢業后工資能差出一倍。比如一個干了8年供應鏈管理的哥們,讀完MBA進了跨國公司當區域總監,年薪直接漲到25萬茲羅提(人民幣45萬)。反觀剛工作兩三年的新人,哪怕學校成績再好,起薪也很難突破3萬茲羅提。說白了,MBA更像是個“加速器”,能把原有經驗快速變現,但指望它憑空變出高薪?不如去買彩票。
三、回國就業,行情咋樣?
不少中國學生關心回國后的薪資。從數據看,留在波蘭或歐盟工作的畢業生,平均收入比回國高30%左右。比如在華沙本地做市場管理的,月薪大概2萬茲羅提(人民幣3.6萬);同崗位回北上廣,多數給1.5萬到2.5萬人民幣。不過也有例外——有個姐們兒專攻新能源,回國后進了頭部企業,年薪直接沖到60萬。所以關鍵還是看行業風口在哪兒。
四、校友資源能“蹭”到啥?
華沙MBA的校友網在東歐挺吃得開。舉個真實例子,去年有個做貿易的校友想開拓捷克市場,直接在群里喊了一嗓子,第二天就拿到三家當地經銷商的聯系方式。這種隱形資源,折算成錢的話,可能比工資還值。不過話說回來,關系得自己主動維護,光等著別人送機會?門兒都沒有。
五、值不值?看你怎么用
說一千,道一萬說點大實話,華沙MBA的學費加生活費,兩年下來差不多30萬到40萬人民幣。如果沖著“讀完立馬年薪百萬”,建議醒醒。但要是本身有行業積累,想打開東歐市場或者轉行,這錢花得挺值。比如有個原來做教培的老哥,靠著MBA期間攢的人脈,現在轉行做跨境物流,收入翻了倆跟頭。
工資這事兒,七分靠打拼,三分靠選擇。華沙MBA能給的是跳板,但往哪兒跳、跳多高,還得看你自己手里攢了多少籌碼。有具體問題歡迎評論區嘮嗑,咱知無不言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踏入愛丁堡大學mba滿足入學要求的關鍵,中國學生需留意的關鍵要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