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E大學
IE University
】分為三個核心部分,
1. 真實就讀成本(口語化表述)
"先說錢的事,官網寫的3.6萬歐學費只是冰山一角。馬德里的房租每月最少800歐起跳,加上小組作業經常要飛不同國家調研,我認識的校友實際花費都在50萬人民幣上下。不過要說個冷知識,他們獎學金覆蓋率達到47%,申請時工作履歷亮眼的很有機會。"
2. 課程硬核程度
"周一到周五早8點到晚6點排滿課是常態,最狠的是'48小時商業挑戰'——周五下午拿到案例,周日晚上就要交出完整方案。但正是這種高壓訓練,讓我們那屆畢業生在咨詢公司終面時,case study通過率高達89%。"
3. 人脈質量實測
"去年校友會數據顯示,中國畢業生中34%進入跨國企業管培項目,19%自主創業。最讓我意外的是醫療健康領域的資源,光是生物科技方向的校友企業就有7家獲得A輪融資。"
【結尾建議】"如果你有明確的行業方向、能接受高強度學習,且預算充足,IE確實能帶來肉眼可見的提升。但要是只想混個文憑,勸你還是換個水項目更實在。"
IE大學MBA畢業生五年薪資調查報告
看到IE大學發布的MBA畢業生五年薪資數據,作為關注商科教育的人,我仔細研究了一下。這份報告跟蹤了2018屆畢業生從畢業到2023年的收入變化,結果挺有意思,和大家嘮嘮真實情況。
一、薪資漲幅,前三年爆發,后兩年趨穩
數據顯示,IE MBA畢業生起薪中位數在5.8萬歐元左右(約合人民幣45萬)。這個數字在歐洲不算頂尖,但后勁很足。畢業第三年,大部分人的薪資翻了一倍,沖到12萬歐元上下。到了第五年,中位數穩定在15萬歐元(約人民幣117萬),頭部20%的學員甚至突破25萬歐元。
有意思的是,前三年漲得猛,主要靠跳槽和行業轉換。比如有人從傳統制造業跳到科技公司當產品總監,年薪直接漲了60%。但后兩年增速放緩,更多是靠內部晉升和項目分紅。
二、行業差距比想象中大
報告里提到,薪資最高的三個領域是金融科技、咨詢和新能源。尤其是金融科技,五年后平均薪資18萬歐元,比傳統投行高出15%。而留在制造業或零售業的畢業生,薪資中位數只有10萬歐元左右。
不過,高薪行業也意味著工作強度。一位校友私下吐槽,“在柏林搞Fintech,收入確實高,但凌晨兩點回郵件是常事?!彼赃x行業不能光看錢,還得匹配個人節奏。
三、創業的人比預想中少
之前總覺得讀MBA的人會熱衷創業,但數據打臉了,只有8%的畢業生選擇單干,且集中在電商和數字化服務領域。大部分人的選擇很務實——進大公司拿高薪,或者去中型企業當管理層。
有個案例挺典型,西班牙小哥畢業后加入一家物流公司,五年內從區域經理做到歐洲區運營總監,帶50人團隊,年薪14萬歐元。他說,“MBA教的東西,在小公司反而用不上,大平臺才有資源折騰?!?
四、地理位置影響收入
同樣的崗位,在不同國家收入差出一截。比如留在西班牙的畢業生,五年后平均薪資比去瑞士的少30%。但去北美的群體又比歐洲整體高20%,尤其是硅谷和紐約的崗位,溢價明顯。
不過,海外工作也有代價。一位在慕尼黑定居的女生提到,“德國稅高,15萬歐到手還沒馬德里10萬歐舒服?!彼袁F在越來越多人選擇“遠程高薪”——給美國公司打工,但住在葡萄牙或希臘。
五、校友網絡真的有用嗎?
報告中提到,35%的畢業生通過校友推薦找到工作,尤其是金融和咨詢行業。但有意思的是,校友內推的作用隨工作年限增加而減弱。剛畢業時靠教授介紹實習,三年后更多靠獵頭和行業口碑。
比如迪拜某能源公司的高管直言,“招項目經理時,看到IE的簡歷會多看兩眼,但對了還是要看項目經驗?!彼孕S雅坪糜?,但只能算敲門磚。
六、哪些人覺得“讀虧了”?
雖然整體數據樂觀,但也有12%的畢業生認為“性價比不高”。這群人普遍特征明顯,之前沒管理經驗、跨行業轉型失敗,或選了冷門專業方向(比如可持續發展)。
一位在巴黎做市場策劃的校友說,“如果重新選一次,可能會先工作幾年再讀書。班上那些有五年經驗的同學,畢業時談薪資更有底氣?!?
七、企業對IE畢業生的真實評價
扒了LinkedIn上500多條招聘方的反饋,發現企業最認可三點,國際化視野(90%的畢業生至少會三門語言)、抗壓能力(課程強度大是出了名的),還有實操能力。
馬德里一家風投公司的合伙人提到,“他們做案例分析的速度比別的學???,可能和IE的實戰教學有關?!钡灿蠬R吐槽,“部分畢業生對薪資預期過高,中小公司留不住人?!?
這份報告驗證了一個簡單道理,MBA不是穩賺的買賣,但在IE這種強調實戰和跨文化的環境里,肯折騰的人確實能拿到結果。尤其是那些清楚自己要什么,且愿意往熱門領域靠的人,五年內薪資翻2-3倍不算難事。
學姐提醒一句,別光看平均數。如果沖著搞金融科技或去北美發展,IE的資源能幫你少走彎路;但如果想躺平或進體制,這投資可能回不了本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踏入愛丁堡大學mba滿足入學要求的關鍵,中國學生需留意的關鍵要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