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科技大學
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
在知乎看到不少人在問,"臺灣科技大學MBA到底有多難考?"作為在臺科大讀研的“上岸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說真實情況。
我明告訴你,臺科大MBA的錄取率基本保持在8:1左右。去年報考人數突破300人,最終錄取38個。不過要注意,這個數據包含了本地生和港澳僑生兩個通道,港澳僑生的競爭會稍微小一些。
大體上來看有3個關鍵點,
1. 筆試分數不是唯一標準。去年有個學弟管理聯考只考了210分,但因為有5年科技公司管理經驗,面試時把智能工廠的案例講得頭頭是道,對了成功補錄。
2. 特別看重專業背景。從錄取名單看,約60%都是科技產業從業者,兩年還新增了AI大數據方向的課程模塊。
3. 英語要求逐年提高。雖然官網寫著英語四級即可,但去年錄取者平均六級520分,建議提前準備英文面試題庫。
這里要提醒大家,千萬別信網上那些"“抱過”班"。去年我室友報了某機構8萬塊的VIP班,結果準備的商業案例全是餐飲行業的,跟臺科大側重科技產業的定位完全不搭,對了白白浪費錢。
想提高錄取概率的話,建議做這3件事,
① 提前聯系導師(官網都有研究方向)
② 準備2-3個科技相關的商業案例
③ 至少參加1次校園開放日
對了說句大實話,臺科大MBA確實難考,但難在"精準匹配"而不是分數。只要你的職業規劃與學校特色契合,完全有機會彎道超車。
臺灣科技大學MBA報考條件詳解
一、學歷要求,別慌,門檻不算高
臺灣科技大學MBA對學歷的要求相對靈活。本科畢業是最基本的條件,無論你是應屆生還是已經工作幾年,只要有學位證和畢業證就行。如果是專科畢業,也不是完全沒機會,但需要額外滿足“具備3年以上工作經驗”這一條,而且學校會重點審核專業相關性。
這里有個小提醒,海外學歷的同學需要提前做學歷認證,比如大陸的學位要通過相關機構轉換成臺灣地區認可的證明,別卡在這步耽誤時間。
二、工作經驗,有更好,沒有也能沖
和許多MBA項目不同,臺灣科技大學的MBA對工作經驗沒有硬性規定。也就是說,應屆畢業生完全可以申請!不過,從往年的錄取情況來看,有1-2年工作經驗的申請者確實更有優勢,尤其是在面試環節,能聊出實際案例會更加分。
如果是跨行業申請(比如理工科轉商科),建議在材料里突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轉行動機,比如通過考證、培訓或項目經歷來證明自己適合讀MBA。
三、語言成績,過關就行,別太卷
臺灣科技大學MBA授課以中文為主,所以不強制要求英語成績(比如托福、雅思)。但如果本科是非中文授課的同學,需要提供漢語水平證明,比如通過HSK(漢語水平考試)四級或以上。
不過,如果有不錯的英語成績(比如托福80+或雅思6.0+),也可以作為附加材料提交,尤其是未來想參與國際交換項目的同學,能增加競爭力。
四、申請材料,準備齊全,別偷懶
除了常規的成績單、畢業證書、推薦信(至少1封),還需要重點打磨以下內容,
1. 個人陳述(自傳),別寫成流水賬!重點突出“為什么選臺科大MBA”以及“未來規劃”。比如,可以結合學校特色(比如科技與管理結合的教學方向)來說明自己的興趣。
2. 研究計劃,雖然不是論文,但要有明確的方向。例如,“希望研究智能供應鏈在傳統制造業的應用”,這樣顯得目標清晰。
3. 面試準備,臺科大的面試偏向輕松交流,但可能會問“如果你的團隊有分歧怎么辦”這類實際問題,提前多練幾個場景。
五、特殊人群,留意這些細節
港澳臺生,直接用當地學歷申請,無需額外認證。
大陸學生,需要符合臺灣地區對陸生的招生規定,比如戶籍限制(目前僅開放部分省市),建議提前查詢當年政策。
在職人士,臺科大MBA有非全日制班,上課時間多在晚上或周末,適合邊工作邊讀書的同學,但需要單位出具同意就讀的證明。
六、常見誤區別上當訣竅
1. “成績不好就沒戲?”,成績只是參考,如果GPA一般,但工作或實踐經歷亮眼,完全可以彌補。
2. “推薦信非得找大牛?”,比起頭銜,推薦人了解你更重要。直屬上司或專業課老師的推薦信更實在。
3. “研究計劃必須高大上?”,接地氣的選題反而更安全,比如“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分析”比“人工智能顛覆商業模式”更易操作。
對了,申請時間通常在每年3-5月開放,建議大家提前半年整理材料,尤其是需要認證的部分。如果有疑問,直接打電話問招生辦最靠譜,別光看網上的過時信息!
希望這篇內容能幫你理清思路,如果還有其他具體問題,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~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