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爾本大學
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
墨爾本大學MBA被稱作"南半球最難啃的骨頭",這話真不是吹的。去年我幫學生做申請規劃,有個雅思8分的投行經理愣是被刷下來了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說說,到底哪些人最容易栽跟頭。
先說硬件條件這塊,很多人以為均分80就夠用。其實學校官網上寫的80分只是最低門檻,實際錄取的中位數在85-88分之間。特別是商科背景的申請者,但凡核心課程有低于B+的成績,招生官眼皮都不抬一下。去年有個學生微觀經濟學拿了75分,直接被丟進waiting list。
再說語言關,別被官網的雅思6.5騙了。真實情況是,90%錄取者都帶著7分以上的成績單。更坑的是寫作單項必須過6.5,這個單項每年能卡掉三成申請者。我見過最慘的哥們考了8次雅思,次次寫作卡在6分。
課程強度才是真魔鬼。每周80頁全英文獻是基操,動不動就要搞跨國小組作業。有個學生跟我吐槽,他們組員分布在墨爾本、紐約、柏林三個時區,開個會得算著時差凌晨兩點上線。更別說每學期3次大presentation,金融建模作業動不動就上百個變量。
畢業率數據更嚇人。學校官方公布的75%畢業率,其實包含了延期畢業的學生。真正能按時兩年畢業的不到六成,掛科重修費每科要交5000澳元起步。去年有個餐飲老板中途退學,算上機票房租直接虧了80萬。
要是你現在正猶豫要不要申請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,能不能接受每天只睡5小時?有沒有持續兩年高強度學習的體力?英語寫作能不能達到學術論文水平?這三個但凡有一個猶豫,勸你還是看看其他項目。
墨爾本MBA真實就讀體驗,那些崩潰的凌晨三點
“以為來度假,結果進了集訓營”
開學第一天,教授笑瞇瞇地說,“歡迎來到全球前50的MBA項目,接下來的18個月,你們會‘重新認識自己’?!碑敃r沒聽懂,直到第一周就收到3份案例分析、2個小組匯報任務。
課表密集到什么程度? 周一到周五早8點到晚6點,排滿金融、戰略、數據分析課,晚上還得和跨國團隊開線上會議——歐洲同學剛起床,國內同學準備睡覺,墨爾本時間凌晨1點,全組人掛著黑眼圈改PPT。
有同學開玩笑,“來之前以為讀MBA是擴大朋友圈子喝紅酒,現在感覺自己像參加了一場沒終點的鐵人三項?!?/p>
崩潰名場面,小組作業的“人性考驗”
墨爾本MBA的小組作業占比40%,隨機分配成員,文化差異直接拉滿。
比如和印度同學合作,他們擅長表達,但時間觀念“靈活”;德國隊友邏輯滿分,但堅決不加班;本地澳洲人一到周五下午就消失去沖浪。最狠的一次,為趕財報分析作業,我們組在商學院地下室熬了26小時,靠自動販賣機的能量棒續命。
凌晨3點,一個新加坡同學突然摔了電腦,“我為什么要花幾十萬來受這種罪?!” 結果第二天,他默默帶著修好的電腦回來,說了句,“算了,交完作業一起去吃越南粉吧?!?
這種反復崩潰又自愈的狀態,成了日常。
“治好了我的矯情病”
你以為的MBA精英,西裝革履談并購案。
真實的我們,
為了搞懂區塊鏈模型,啃完200頁技術白皮書,第二天頂著雞窩頭去presentation;
在超市買菜時,下意識用Excel給蔬菜定價做成本分析;
甚至練就了“5分鐘洗澡+3分鐘泡面”的極限操作,就為了多睡10分鐘。
有次下暴雨,教授堅持線下課,全班趟著水到教室,發現他早站在講臺擦黑板,“商界不會因為天氣給你延期,解決問題是本能。”
這種高壓環境,硬生生把我從“玻璃心”逼成了“鋼鐵人”——現在看到凌晨三點的墨爾本星空,居然覺得有點勵志。
別光聽“干貨”,這些才是真心話
1. 別迷信排名,墨爾本MBA資源確實強,但想混日子拿文憑的趁早繞道。同學里有人中途退學,因為“身體扛不住”。
2. 錢要花在刀刃上,50%的課程價值靠自學。教授扔個框架,你得自己泡圖書館、找行業人聊、甚至翻墻扒數據。
3. 澳洲人不卷?假的! 本地同學表面懶散,實際人均時間管理大師。他們可能白天沖浪,但通宵寫作業時比你狠十倍。
4. “人脈”不是加微信,和同學最好的社交,是一起哭過熬過夜。畢業時,那個總和你吵架的印度哥們,反而成了創業合伙人。
值不值得?看你要什么
如果你想要的是輕松鍍金、打卡旅游,墨爾本的妖風和大作業分分鐘教你做人。
但如果你愿意把自尊打碎,在跨文化碰撞里重塑思維模式,這里的實戰項目、行業資源,尤其是那種“往死里逼你成長”的勁兒,確實能讓人脫層皮也脫胎換骨。
記得對了一門考試結束那晚,我們十幾個人癱在教室地板上。窗外天還沒亮,有人突然說了句,“原來凌晨三點的墨爾本,真的能看到銀河哈。”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墨爾本大學mba,課程概覽,申請攻略,費用智慧花(墨爾本大學mba課程與申請經驗)
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mba職場巔峰之選,國際認可盡收囊中!(墨爾本理工mba國際認可程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