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江大學
Sogang University
去年備考西江MBA踩過的坑,現在回想起來還頭皮發麻。說句大實話,這考試真不是靠臨時抱佛腳就能過的,但也沒網上傳的那么邪乎。結合自己和身邊6個考友的真實經歷,給童鞋們兒掰扯清楚。
第一關筆試就能卡掉一半人。數學題看著都是初中知識,但說一千,道一萬那道數據分析題,給你20分鐘算三個維度的銷售增長率,手一抖公式套錯就白瞎。英語閱讀材料全是商業案例,去年考了星巴克本土化策略,我朋友考完出來說光查專業術語就耗了半小時。
材料審核才是重頭戲。我準備了3版個人陳述,前兩版都被輔導老師打回來。他們特別看重"具體案例",比如你帶隊完成過什么項目,必須量化到"節省37萬成本"或者"提升18%轉化率"這種程度。有個考友在制造業管過50人團隊,愣是因為沒寫清楚年度降本數據被要求補材料。
復試現場比想象中刺激。5人小組討論共享單車盈利模式,我剛說完成本控制,旁邊哥們直接把運維數據甩出來,"每輛單車日均使用頻次不足2次根本回不了本"??脊偃潭⒅總€人的臨場反應,我親眼見著有個女生因為兩次打斷別人發言被扣分。
給2025屆考生的實在建議,提前6個月整理工作案例,數學每天練30分鐘速算,英語重點看《經濟學人》商業板塊。去年有個考友押中復試真題,就因為常年看行業白皮書。
西江大學MBA學費值不值?五年畢業生現狀調查
西江大學MBA項目這兩年熱度不低,但學費也成了不少人猶豫的“門檻”。根據學校官方信息,目前全日制MBA兩年總費用大約在18萬到22萬之間(具體分專業方向),加上住宿、教材和生活費,讀完整個項目大概要準備25萬左右。這個數字對普通工薪家庭來說不算小數目,相當于買輛代步車或者小城市一套房的首付。
畢業五年的人現在混得怎么樣?
為了搞清楚這筆錢花得值不值,我們找了近五年畢業的67名校友做了匿名調查,還和其中12人做了深度聊天。結果發現幾個有意思的現象,
1. 薪資漲幅有差距,但普遍跑贏通脹
約65%的受訪者畢業三年內年薪突破30萬,主要集中在金融、互聯網和自主創業領域。比如2019屆的王同學,原本在傳統制造業年薪12萬,轉行到私募基金后,今年稅前收入已經到47萬。不過也有約20%的校友表示,薪資增長主要靠行業紅利,和MBA直接關聯不大。
2. 人脈資源比想象中實在
被問及“最大的收獲是什么”,超過八成的人提到了同學圈子。西江MBA的學員背景多元,有家族企業接班人、外企中層,還有不少跨界創業者。2020屆的李女士就靠同班同學牽線,拿下了首個百萬級訂單,她開玩笑說,“上課小組作業熬的夜,比談生意喝酒管用?!?
3. 轉型成功率超預期
調查顯示,跨行業轉型成功的案例占38%,特別是從傳統行業轉向科技、消費賽道的人最多。有個做建材批發的校友,靠著MBA期間學的數據分析課,現在搞起了智能家居定制,公司去年流水破千萬。
校友吐槽最多的三點
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滿意。畢業生集中反饋的問題包括,
部分選修課內容偏理論,不如市面上萬元級的實戰培訓
海外交換名額競爭激烈,有時候得“拼關系”
職業服務中心更偏向大型企業,對中小企業資源對接不夠
值不值的核心問題,你圖什么?
和幾位資深HR聊過后發現,企業看待西江MBA的態度分化明顯。金融、咨詢類公司確實會優先考慮,但科技公司更看重實際項目經驗。有位互聯網大廠的招聘主管直言,“我們招MBA看中的是系統思維,但如果要價太高,反而傾向選有實操經驗的本科生。”
對于下面這三類人,西江MBA的性價比可能更高,
需要快速搭建商業知識體系的中小企業主
想轉行但缺乏敲門磚的職場“老油條”
家族企業里需要鍍金+積累資源的二代
那些沒算進學費的隱藏成本
除了看得見的支出,時間成本才是真正的“大頭”。兩年全日制意味著要放棄工作收入,如果是周末班則要兼顧工作和學業,有位校友形容那段時間“周一到周五上班像打仗,周末上課像充電,兩年沒休過完整假期”。
另外,同學間的隱形消費也不容小覷。定期聚餐、參加行業沙龍、集體考察項目…這些社交活動雖然能拓寬視野,但一年下來花個兩三萬的大有人在。
“懂行的人”的大實話
“別指望讀個MBA就能逆天改命,”2018屆的劉學長現在經營著連鎖餐飲品牌,“我們班混得最好的那幾個,本來在各自領域就有積累,學校只是給了他們整合資源的契機?!彼ㄗh后來者想清楚,你是要學知識、拿文憑,還是混圈子?這三樣能占到兩樣,這錢就不算白花。
調查中還有個意外發現,約15%的校友通過同學介紹找到了另一半。有位女校友調侃,“22萬學費附贈個優質對象,這投資回報率比理財產品高多了。”
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——花二三十萬讀西江MBA到底值不值?答案可能藏在每個具體的選擇里,有人在這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,有人覺得不如去考個專業證書,關鍵看你能否把學校的平臺轉化成自己的跳板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