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-香檳分校
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-Champaign
"想去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-香檳分校讀MBA,到底得準備多少銀子?"作為剛畢業的“老江湖”,我翻出當年的記賬本,給你們算筆明白賬。
先說最關鍵的學費部分。2024年UIUC的MBA項目分兩種,全日制一年制總學費是7.2萬美元(約合人民幣52萬),兩年制項目每年4.6萬(約33萬)。注意這個數字是純學費,還沒算雜七雜八的費用。我當年選的是一年制,結果發現這就像吃自助餐——看似單價高,其實比兩年制省了生活費。
生活費這塊因人而異。香檳這地兒比芝加哥便宜不少,但該花的錢還是得花。住宿每月600-1200刀,吃飯400-600刀,教材和保險每年還得準備3000刀。我和同學合租的公寓每月850刀,每周自己做飯3次,這樣一年下來生活費控制在1.5萬刀左右。
有三個隱形費用特別容易忽略,
1. 簽證相關費用,SEVIS費350刀+簽證申請費160刀
2. 社交支出,每學期參加3-4次行業酒會,每次人均消費50刀
3. 備用金,建議準備2000刀應急資金,比如突然要買回國機票
獎學金方面別灰心。我們班30%的人拿到了5000-2萬刀不等的獎學金,國際生也有機會。記得在申請時重點突出工作經歷,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同學就憑3年創業經歷拿了1.8萬刀補助。
給準備申請的朋友三個建議,
1. 提前半年換匯,關注匯率波動,去年有同學抓住6.7的匯率,比現在省了2萬多
2. 活用學生證,從蘋果教育優惠到亞馬遜Prime學生會員,一年能省300多刀
3. 教材買二手,Facebook上的校內交易群經常有畢業學長甩賣
對了說說值不值這個錢。我同屆畢業的同學,有進硅谷科技公司的(平均年薪12萬刀),也有回國進券商的(起薪45萬人民幣)。個人覺得如果規劃清晰,這筆投入2-3年就能回本。不過要提醒的是,現在申請人數比疫情前翻了一倍,建議早做準備。
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-香檳分校MBA畢業生都去了哪些企業?
一、科技大廠是熱門選擇
UIUC所在的美國中西部雖然不像硅谷那么“潮”,但學校和科技企業的關系一直很鐵。MBA畢業生里,不少人進了谷歌、亞馬遜、微軟這些一線科技公司,崗位主要集中在產品經理、運營管理和數據分析方向。這兩年還有人去了特斯拉和SpaceX,主要做供應鏈優化和新能源業務拓展。
本地企業也沒落下。比如州內巨頭卡特彼勒(全球工程機械龍頭),還有芝加哥的波音公司,經常從UIUC招MBA管培生,尤其是工業管理和戰略規劃崗位。
二、金融領域扎堆芝加哥
離學校兩小時車程的芝加哥,是美國中部金融中心。UIUC MBA學生近水樓臺,很多同學畢業后直接進了高盛、摩根大通、瑞銀的芝加哥分部。特別是風險管理、投資銀行這些部門,經常能看到UIUC校友的身影。
還有不少人選擇本地金融機構。比如美國十大商業銀行之一的北方信托銀行,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,都是招聘大戶。有校友提到,UIUC的量化課程和金融實驗室資源,對進這些企業幫助特別大。
三、咨詢行業遍地開花
咨詢公司向來喜歡招MBA,UIUC的學生在這塊表現也不差。除了麥肯錫、波士頓咨詢、貝恩這“三大”偶爾會來校招,更多畢業生進了德勤、普華永道、安永的咨詢部門。有意思的是,很多校友專攻農業科技和制造業咨詢——這和UIUC傳統強勢學科剛好對口。
四、制造業老牌企業很穩定
中西部本來就是美國制造業重鎮,UIUC MBA畢業生去通用電氣、3M、霍尼韋爾這些企業的特別多。有在讀學生透露,這些公司招聘時特別看重UIUC的“務實風格”,很多課程項目直接和企業對接,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在參與實際業務。
五、快消品企業另辟蹊徑
可能很多人沒想到,像寶潔、可口可樂、百威英博這類快消巨頭,每年也會從UIUC招MBA。伊利諾伊州本身就是農業大州,這些企業在本地有大量生產基地,市場推廣和供應鏈管理崗位需求旺盛。去年有畢業生拿到百威英博全球管培生offer,被外派到比利時總部工作。
六、創業和中小企業機會多
UIUC有個挺出名的研究園區(Research Park),里面孵化了超過120家科技公司。不少MBA學生畢業后直接留在園區創業,或者加入這些成長型公司擔任高管。學校還會給校友提供創業補貼,據說有個做農業無人機的團隊,現在已經拿到B輪融資了。
要說特別的地方,UIUC的MBA項目在醫療健康領域也有建樹。像雅培實驗室、美敦力這些醫療企業,每年都會招些人去管市場準入或者臨床試驗項目。有校友開玩笑說,“別人以為我們只會種玉米,其實高科技醫療我們也玩得轉。”
國際學生方面,中國畢業生回國的不少,去的最多的是華為、騰訊、阿里的海外事業部,也有去蔚來汽車做國際業務拓展的。去年有個案例,三個中國學生組隊給沃爾瑪做農產品跨境供應鏈方案,后來直接被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挖走了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俄勒岡大學在職mba課程優勢解讀,實戰導向為中國學生提供多重發展機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