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職場圈有個熱門話題:不用辭職就能讀的國際碩士,一年真能拿到正規學歷?作為實地探訪過5所中外合辦高校的“上岸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"在職國際碩士"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先說個真實案例。我表弟在福田某科技公司當項目經理,去年通過深圳某高校的1+1項目,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上課,今年6月真的拿到了英國某TOP200高校的學位證。最關鍵的是,他們班32個人里,有6個寶媽、8個部門主管,都是邊工作邊完成的學業。
這種項目的核心優勢有三點:首先是時間靈活,90%課程安排在晚上和周末;其次是學歷認證,選擇教育部備案的項目,畢業證和留學生一模一樣;說一千,道一萬是費用親民,相比出國留學,15-20萬的總花費確實劃算。但要注意,不是所有項目都靠譜,我見過最坑的案例是某機構宣傳的"半年速成班",結果連教育部認證都沒通過。
適合報讀的人群很明確:工作3年以上需要學歷鍍金的職場人、計劃跳槽外企的管理層、想轉行但缺乏專業背景的轉型者。別忘了應屆生謹慎選擇,這類項目更側重實踐經驗而非學術研究。
申請流程比想象中簡單:準備本科畢業證+成績單(專科需加工作證明)→英語成績(部分可免雅思)→面試(重點考察工作經歷)→錄取后線上注冊學籍。整個流程走下來大概2個月,比國內考研省心很多。
對了給三點建議:① 優先選有實體校區的高校,像南山科技園那幾所中外合辦大學;② 確認課程是否有線下課比例,純網課可能影響認證;③ 關注畢業要求,有些項目要求發表論文,工作量會大增。
深圳在職碩士含金量高嗎?
一、深圳高校資源夠硬氣
別看深圳是年輕城市,高校陣容可一點不虛。除了本土的深圳大學、南方科技大學,還有北大深圳研究院、清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這樣的頂尖高校分部。像深圳大學的MBA項目,課程直接對接騰訊、華為這些大廠的真實案例;清華深圳的工程管理碩士,導師團隊里不少是參與過前海自貿區規劃的大牛。這種“本地化”的教學資源,外地高校還真比不了。
二、證書和全日制平起平坐
現在非全日制碩士和全日制拿的是同樣的雙證(畢業證+學位證),學信網可查。去年有個朋友讀的暨南大學深圳校區的金融碩士,跳槽時HR特意問是不是非全,結果人家看到證書編號和全日制一樣,照樣給開了管理崗。深圳很多企業早就不糾結“全日制”這個標簽,反倒更看重你是不是深圳本地的項目——畢竟課程內容更貼近本地產業需求。
三、上課時間靈活到離譜
深圳在職碩士的課程安排特別“深圳特色”。比如港中大(深圳)的兼讀制項目,周末兩天集中在大學城上課;深圳大學更狠,開發了“周末+晚間”混合模式,晚上7點到10點的課還能用企業微信打卡。有些項目甚至允許用項目實踐頂替部分學分——你在公司做的數字化轉型方案,導師帶著改改就能當結課作業。
四、政府給補貼是真金白銀
深圳各區都有在職人才補貼政策。龍崗區去年出新規,非全日制碩士拿到證后,在區內企業工作滿1年,直接補貼1萬8;南山區更狠,特定專業(比如人工智能、集成電路)的補貼能達到3萬。不少高校還和企業搞聯合培養,像哈工大(深圳)的工程碩士,比亞迪、大疆這些企業直接提供帶薪實習崗位,相當于讀書期間就把工作搞定了。
五、學費比想象中劃算
深圳在職碩士的學費跨度挺大。深圳大學的普通專業大概6-8萬全程,MBA這類管理類項目在18萬左右。但對比北京上海同檔次高校動輒25萬+的學費,深圳的性價比就出來了。而且很多高校支持分期付款,有些甚至能對接銀行的“人才貸”,利息比房貸還低。去年有個做IT的小伙,讀南科大的大數據碩士,學費直接用公積金賬戶里的錢付的。
六、人脈圈子都是“深圳牌”
在職碩士班上常見兩種人:一種是本土企業中層,比如華強北的電子廠老板、科技園的研發主管;另一種是剛落戶深圳的新深圳人。小組作業時搞不好就能遇到供應鏈大佬,課間閑聊可能聊出合作機會。有個讀北大匯豐商學院的同學,畢業時班上1/3的人合伙搞了個跨境電商公司,現在每年流水過億。
說到說一千,道一萬,在深圳讀在職碩士值不值,關鍵看你怎么用。有人純粹為拿落戶積分,有人沖著校企合作資源,也有人就想系統學點真本事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——在深圳這個認實力不認出身的地方,帶著本地高校的碩士背景,至少不會輸在起跑線上。
- 國際碩士2023年拿證流程 04-08
- 國際碩士2023年就讀 04-12
- 國際碩士2023年在職讀 04-18
- 國際博士2023年拿證流程 03-24
- 國際碩士的上班族更多是為了學習 09-17
- 國際碩士是很多上班族可以選擇的 09-01
- 國際碩士2023年值得上嗎 05-04
- 國際碩士拿到單證的碩士畢業文憑有機會積分落戶 12-07
- 國際碩士參加學習的考生都是上班族 10-30
- 國際碩士不是說一般上班族會選擇的 01-19